廣東陽山縣秤架瑤族自治鄉,是陽山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。
  在這個廣東省第一峰下的山溝里,生活著許多瑤胞,其中大多是老人。有些村子不通公路,甚至連手機都沒有信號,郵遞員就成了老人們與外界聯繫的最好聯絡人。
  秤架的年輕人紛紛離開村子外出打工了。這名郵遞員,卻依然每天翻山越嶺穿行在山路上,一走就是10年——他是郵遞員李炳房。
  他帶來外面的信息,把老人的信息帶出去,他替瑤族山鄉內外的人,傳遞著彼此的呼喚和關照。除了送信,他還負責給25條村寨里的留守老人代購日常用品。10月初,李炳房當選首屆全國十大“最美郵遞員”,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榮譽的郵遞員。這在日益網絡化傳遞信息的時代里,李炳房的10年堅持,透著傳統力量給人的溫暖。
  沒風的時候就唱歌
  “大路不走生青苔,腳踏青苔滾滾轉……”山谷里天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,在停下休息的間隙,李炳房唱起了客家山歌。歌聲剛停,風就來了。李炳房說,“山歌是能召喚風的”。
  李炳房臉被曬得黝黑,1971年出生的他雖然已經屢獲全國五一勞動模範等獎勵,見過不少大人物,但還是很靦腆。見到記者時,搓著手,一個勁地笑。
  2004年,已經在家鄉當了15年村官的他為補貼家用,做起了郵局的兼職代投員。2007年,辭掉村官的職務,他成了瑤鄉郵路的專職信使。從秤架到東坑山背電站(西嶺線),從秤架到東嶺,這兩條郵路他隔天換著走。這一走,就是10年。
  10月15日早,記者跟隨李炳房走上了20多公里長的西嶺線。從鄉鎮開著摩托車走了十來分鐘後便停了下來,因為前面的路只能步行。他說,摩托車在這裡放一個星期都不會有事,這裡民風很淳樸。
  這一段山路特別陡,有時只能靠爬,下麵的人頭上就是前面人的腳,鬆了的石板階梯踏上去有些搖晃。李炳房每年中秋節要用扁擔挑著七八十斤的月餅從這裡上山(打工者寄回來的),他笑眯眯地對記者說,從小生活在山裡習慣了,“這比干農活輕鬆”。
  一路上看不到人,只聽見鳥叫蟲鳴,還有自己的喘氣聲。山地里的黃豆熟了,葉子開始發黃,也沒有人採摘。上山後手機就沒有信號,進山後人被高山密林包裹著。李炳房說四五月份路邊有楊梅,還有沙梨,“山上很多野果可以吃的,我不會餓著。”
  許多時候,李炳房要扒開茅草才能找到路,一不小心就會被荊棘掛到,路旁灌木叢裡帶芒的草籽直往衣服里鑽。路上石子又尖又硬。
  李炳房感嘆:“這路太傷鞋了。”他現在最大的消耗品就是鞋子,十幾元一雙的解放鞋每個月都得換,局裡領導看望他,送來幾百塊錢一雙的鞋,他卻不捨得穿。
  10年裡,這大山裡留下了李炳房太多的故事。
  2008年冰災時,大樹被壓斷了,電線桿也倒了,很多路都給堵了,很多人家裡還等著匯款單買年貨,一些人家還等著他買蠟燭照明。李炳房堅持上山,以往一天能到的路,那時要走幾天。也在那一年,他榮獲全國郵政系統“抗冰雪保暢通”先進個人。
  李炳房告訴記者,山路上也常有野山豬和蛇出沒:野豬會在傍晚出來覓食,只要不招惹它們,就不會攻擊人;七八月份蛇多,李炳房曾碰見毒蛇橫在路上:“第一次碰到那麼大的蛇,嚇得腿軟,僵持了一分鐘後想起了老人的驅蛇方法,深呼吸後用腳猛地一跺地,蛇就溜走了。”
  最讓李炳房犯愁的,還是天氣。最怕冬天結冰,下雨時也不好過,穿雨衣只能管上半身,鞋子都濕了,走在路上覺得冷,就停下來找到村民家烤烤火,烤幹了繼續走。
  “這事總得要人做”
  有人在家的農家,一定會請李炳房吃東西;沒人在家的,會提前告訴他門鑰匙放在哪裡。在十里八鄉的瑤寨,李炳房不止是送信送貨的,他更像一個“家裡人”。
  李炳房的第一站是六石埪村,如今只剩5戶人家有人。9號屋84歲的鐘奶奶聽見狗叫聲,顫巍巍地迎了出來,招呼大家坐下,又要到桌旁給大家盛玉米糊喝。
  李炳房拿出郵寄給她兒子的信件,再遞上幫鐘奶奶買的風濕藥膏,給她慢慢解釋怎麼用。山上沒有醫生,鐘奶奶的風濕病只能靠藥膏緩解。有時感冒頭疼,需要帶點什麼藥,她就讓李炳房幫忙帶上山。
  村落很分散,到下塘木加坪村又走了一個小時。門牌6號的房門沒有關,李炳房直接進去與70多歲的李海城老人打招呼,又熟門熟路地到廚房端出用薯乾煮的糖水給大家喝。老人不停念叨李炳房的好:“太好人了,我們要什麼都是他從外面給我們帶,從來不另外收錢。”
  李海城的四個兒子都出去打工了,自己腿腳不好,有什麼需要也沒法下山,總是找李炳房幫忙。有一年,李炳房經過二老的田地,發現禾苗有黑點,知道要發稻瘟病。於是他給買來了農藥,保住了收成。老人有個孫子去當兵了,經常寫信回來,李炳房就為不識字的他們念信。
  “每次到村民家,他們都要拿東西給我吃。到這家吃,吃了走,走到那家又要吃。我每天走這麼多路,都瘦不下去。”李炳房一邊剝番薯皮一邊拍著他的肚皮。
  10年的往返,李炳房對每家每戶都很熟悉:哪家老人生病了,哪家有殘疾人要照顧,哪家媳婦要生孩子了,他都在心裡掛著。下塘村有位80多歲的老太太眼睛失明,兒子不知所終,女兒出嫁後很少回來。他每次路過都要過去看看她,帶藥、送大米,照顧著她的日常生活。
  李炳房曾在半夜找醫生上山為難產的孕婦接生,也曾下山找醫生為村民打針。十里八鄉山寨的瑤民,幾乎沒有不知道他名字的人。
  中午12時,李炳房到了埪仔村。這一天的信件有3封掛號信、8封平信和45份報紙,其他就是給村民捎的風濕膏、胃藥和感冒藥。
  “以前山裡到處都有人,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住,這兩年都搬走了。現在信件少了,幫忙帶生活用品倒是多了。”談到村莊的蕭條,他有些傷感。
  為幾封信跑幾十公里,李炳房說這樣做值得:“村裡都是老人,他們與外界就這點聯繫,這事總得有人做。”
  他透露,當初同村的好友都在大城市打工,甚至多次為他找好單位等他過去,工資都比現在高得多,他也曾經動搖,但一想到這些需要照顧的鄉親,想到生病的母親和幾個還在讀書的孩子,他沒有離開。
  “走得動就走到底”
  李炳房走的這條郵路,已經成了郵政系統的“長征路”,這條路的艱難程度,曾經把走過的人給“走哭了”。
  李炳房在鄉鎮上的家是單位的房子。他有三個孩子,兒子在廣州讀書,每個月要1000塊的生活費,小女兒在念高中,每月也得幾百元。李炳房的工資,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。21歲的大女兒在佛山跟著叔叔打工,可以幫他分些家裡的負擔。
  90平方米的房子,空間寬敞,但擺設簡陋。沙發、茶几和電視,客廳沒有多餘的東西。牆上掛著兩張大照片,是李炳房獲得“全國五一勞動模範獎章”時頒獎的照片,在合照上第一排,穿著瑤族服飾的他笑眯眯的。“這是我一生的驕傲,比什麼傢具都重要!”
  李炳房的妻子告訴記者,“村民什麼都叫他帶,豬飼料、農藥、洗衣粉、鹽……他人太老實了,叫得動,去到哪兒都像自己人。”
  妻子獨自扛起農活。在距離秤架40公里的橫山上,李家有三四間土坯房,李炳房的妻子平常都一個人住,種一畝多水稻和一些玉米,農閑時才回到鎮上的家裡。
  妻子也很為李炳房的安全擔心。幾年前,李炳房送完郵件物品摸黑趕路回來,在東坑西嶺轉彎的路上,摩托車剎車拉桿突然斷了,他連人帶車翻下了10米深坑,當即昏過去了。醒來後,幸好手機有信號能求救,六個村民把他抬在肩上送去了醫院,左膝蓋被刺出了硬幣大的洞。
  “郵政的品牌都是靠郵遞員走出來的”,秤架郵政支局局長楊偉雄說,過去郵遞員是受人尊敬的職業,這些年郵件大量減少,但這“虧本的買賣”中,投遞員的角色逐漸變為只為付出,不求回報。
  李炳房的瑤鄉郵路,如今成了中國郵政的“愛心郵路”的符號。省市郵政公司定期會組織一些管理人員來體驗這來回50多公里的山路,就像走“長征路”。“走一次、兩次,不算什麼,但走幾年你能堅持嗎?”走過五六次郵路的陽山縣郵政局局長餘小明打心底裡敬佩李炳房。
  至今已有200多人跟著李炳房走過這段路。曾有同事在山路上累得哭了。
  省郵政公司副總經理張曉紅說,郵政系統里的人都開始有這樣的信念:“累的時候,想想炳房累不累,你就不累了。”但李炳房從不覺得自己累,說起山上的村民,他說:“盡自己的力量,能幫就幫。”
  問到未來,他說:“走得動就走到底。”
  ●文/圖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吳浩敏  (原標題:瑤鄉信使李炳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h22ghvzg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